close

  人生在世,除非天生痴傻或修行到家,任何人對榮譽都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渴望與追求。即令卑微如同古羅馬的角鬥士,他們也同樣渴望萬人景仰的榮譽,哪怕這種榮譽是靠殘忍殺戮血灑黃沙堆積而成。當然,對於榮譽的渴望與追求,並不在於榮譽本身,而是在關鍵時刻,榮譽能給自己人生帶來暢達和上升的資本。
  然而許多時候,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“正榮譽”並非易得。因此,一些人便有意無意地追求一種“負榮譽”,以獲取人生的另一種認同。
  蒲松齡在《聊齋誌異》里寫了一篇名叫《盜戶》的文章,說的是清順治年間,在山東滕、峰兩縣,盜賊蜂擁。每十個人中就有七個是盜匪,盜匪太猖狂,官府都不敢逮捕他們。後來,官府想了一個辦法,他們對盜匪進行招安,招安後的盜匪都另立戶頭為“盜戶”。按理說,誰都不願意被冠上“盜戶”之名,但是滕、峰兩縣的居民們不僅願意,而且爭著當“盜戶”。為何會出現此等咄咄怪事?原來官府怕招安後的“盜戶”們再亂來,就給了他們“超國民待遇”:凡是“盜戶”與良民發生糾紛時,官府都會有意偏袒“盜戶”。如此一來,搞笑的事就出現了。每當打官司時,雙方都稱自己是盜戶。因此雙方在衙署里都不說打官司的真正原因,而是爭論誰的“盜戶”是真。官府也就先把是非放一邊,先辨認“盜戶”的真偽,最後還要查看戶籍,驗明正身後,然後才論理打官司。為諷刺這一怪現象,蒲松齡在書中設計了這樣一個情節:不久,縣官衙署里鬧狐狸精,縣官的女兒被狐狸精迷惑了。於是縣官請來術士,術士用法術將狐狸精捉入瓶子里,然後準備用火燒死狐狸精。這時,狐狸精在瓶子里急得大叫:“我是盜戶!我是盜戶!!”聞者無不掩嘴而笑。
  任何社會,盜匪之名都是可恥的。然而蒲松齡筆下的山東滕、峰兩縣居民卻不以恥,反以為榮,這其中的原因,不得不令人深思。倘若認為《盜戶》只是一篇寓言式的狐怪故事,當不得真。那我們翻翻正史,就會發現許多類似“盜戶”的故事。譬如《明史》中記載的“人臘”事件,即為一例。
  “人臘”事件與廷杖有關。所謂廷杖,就是皇帝在朝廷上杖責臣下。據考證,廷杖始於唐玄宗,到明太祖在廷上鞭死開國元勛永嘉侯朱亮祖後,明朝將廷杖發揚光大到了極致。據史載,正德年間明武宗創造了107人同時受杖的紀錄,而時隔不久,這個紀錄就被打破,嘉靖皇帝同時廷杖124人,其中16人當場死亡。想想看,上百人被扒下衣服,排在太和殿下,上百根棍子同時起落,一時間噼里啪啦響聲震天,血肉橫飛,這場面是多麼地殘忍。
  重則死,輕則殘,廷杖無疑是一種酷刑。更為關鍵的是,廷杖是皇帝打擊知識分子尊嚴最為惡毒的一招。居廟堂之高的士大夫,內心深處大多有股士可殺不可辱的浩然之氣,然而光天化日之下卻被扒光褲子打屁股,斯文全無,這種羞辱無異於鄉間野民落草為寇名節大丟。而且,在當時的語境下,至少在皇帝眼裡,被廷杖的人政治上是留下了“污點”,其仕途肯定會因此飛流直下三千尺,不僅升遷無望,十有八九還會被貶官或流放。因此,達官顯貴對廷杖都惟恐避之而不及。然而,歷史上卻有人甘願被廷杖,“人臘”事件主角趙用賢即如此。據《明史》記載,首輔張居正父喪奪情,趙用賢明知有被廷杖的危險,仍與吳中行抗疏進諫。萬曆皇帝果然大怒,立即將趙用賢和吳中行廷杖。吳中行當場氣絕,“用賢體素肥,肉潰落如掌,其妻臘而藏之”。
  趙用賢甘願被皇帝打屁股,還將被打爛的屁股肉,叫老婆進行烘烤風吹,製成“人臘”,當作寶貝藏在家裡。每當有人來家裡串門時,趙用賢就拿來出“人臘”來炫耀,並得意洋洋地說,瞧,這是我被廷杖打落的肉。這情景,與滕、峰兩縣居民爭著稱自己是“盜戶”又有何異?
  平心而論,趙用賢冒死抗疏,有其正直剛勁的一面,但無毫疑問,也有投機的一面。他是希冀被廷杖獲得剛直不阿的清譽,為自己以後東山再起或青史垂名留下資本。這與“盜戶”的本質如出一轍,都是通過顯擺過去的“污點”獲取今後的政治資本,我們姑且稱此為“污點資本”。儘管趙用賢選取“污點”時披著堂而皇之的外衣,甚至錶面上還充滿著正氣。
  更令人唏噓感慨的是,那些設法獲取“污點資本”的人,往往卻成功了。“盜戶”如此,製作“人臘”的趙用賢也如此,現實生活更如此。譬如江湖上那些蹲過監的,就有了威風資本;單位里那些跟領導頂過牛的,就有了霸道資格。這就難怪一些人對“污點資本”趨之若鶩,而社會上的戾氣與狡詐之風,也因此滋長開來了。
  文/夏昕
  
  (辣味時評,一掃就行!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註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!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!)  (原標題:“污點資本”的惡性示範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l44mlhvr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